據中國鄉村之聲《三農中國》報道,最近幾年,共享經濟的理念火遍全國,共享單車、共享農機都受到市場的青睞。那么,大家有沒有想過,把共享經濟理念和農場相融合,做成“共享農場”,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?
這個想法已經有人開始實踐了?在海南,共享農場試點馬上就要啟動了。共享農場是個啥?有發展前景么?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孫立武認為:“忽如一夜春風來,共享模式遍地開”。2017年的共享大戲火爆上演,越來越多的行業爭相蹭上共享的IP。從各種黃、藍、白、紅的小車遍布街頭巷尾開始,接踵而至的是共享充電寶、共享雨傘、共享電動車等等。各種共享衍生品和產業紛紛進入這個行業,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,也給不少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。
說起這股潮流,農業還真沒有out,其實說是共享模式的推動者。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,共享農業的模式也逐漸受到了政策的青睞,前期財政部已下發《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》,確定今年要在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,也吹響了共享農業即將進入黃金發展期的號角。
乘著這股春風,海南省今年就將在每個縣(市)試點建設2-3個、地級市試點建設3-5個“共享農莊”,探索出一批可持續、可借鑒、可推廣的產業特色鮮明、要素高度聚集、設施裝備先進、生產方式綠色、經濟效益顯著、運行管理規范、輻射帶動有力的“共享農莊”。
建設共享農莊對農業發展帶來的助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。在建設過程中,因地制宜地去借鑒其他地區的案例也是很有必要的。這樣的例子有很多。事實上,“共享農莊”模式的雛形,很早在美國出現。在美國南加州,有一個名為“艾米的農場”,由六十多歲的南迪和她三十歲的女兒自1997年開始共同經營。作為美國的“農家樂”,六十畝的農場由兩個女人打理,顯然是十分困難,所以她們干脆把農場弄成開放式,隨性經營。有多開放呢?
四個“隨便”?門隨便進、活兒隨便干、菜隨便摘、錢隨便給。
菜園里時不時有某種蔬菜可以供人們隨便采摘,不要錢。小菜店里的果蔬、蛋類、冰箱里的肉類,還有農場加工的奶酪、果醬等標著價格,旁邊放一個盒子,誰買東西就自己把錢擱在盒子里,自己找零錢,也可以用旁邊的移動刷卡機自己刷卡。同時農場與學校合作,推出一系列的親子科普教育,就是這么一個近乎“理想化”的農莊,現在的每年凈入大概25萬美元。人們驅車來這,為的是免費的蔬菜嗎?絕對不是,他們為的是在田間收獲的樂趣、眼見為實的食品安全感。
在中國,“共享農場”不僅可以做到農場與游客的分享,還可以做到農場與農民的分享。
這什么意思呢?就是政府會把閑置、荒廢的農房、田地、山地、林地資源利用起來,通過吸引各類資本,修建現代化的農場。而農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參與進來,分享農場的經營成果。
海南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,海南將選擇一批基礎條件較好的農業基地,創建各具特色的共享農莊,為消費者提供土地租賃等多種形式的訂制服務,培育農旅融合發展新業態,提升農業綜合效益。也就是說,通過“共享”,讓城里人、游客也參與到農場的運營中來,享受到農耕的樂趣,也讓農民享受到收益。
隨著電商農業、休閑農業、共享農業等農業主力發展模式日漸走紅,未來涉農資源將得到進一步的整合,并且更有利于農業大數據平臺的構建,在此基礎上,農業共享形式也更加多樣化,共享帶來的助推力也將會大幅提升。當共享農業的項目實現了遍地開花,充分把握了電商及共享機遇的農民,真的可以驕傲的收下新農民的榮譽稱號了。